- 学校概况
- 沿开元大道向东,经开元大桥进入伊滨区时,有一所学校会首先呈现在大家面前,她,就是伊滨区第一实验小学。历经两年的紧张施工,2018年9月正式投用,占地42亩,规划36个教学班。南有万安山巍巍耸立,北有伊河水曲曲缠绕,刚毅和柔美,在这里交汇、撞击、融通……并激发了一群教育人的梦想。 
- 核心理念
- 伊河,是中国黄河中游南岸支流之一,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,流经嵩县、伊川,蜿蜒于熊耳山南麓,伏牛山北麓,穿伊阙而入洛阳,东北至偃师与洛河融汇,为伊洛河。全长264.88公里,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。伊河、洛河撑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,“伊洛文明”被西方一些历史学家称赞为“东方的两河文明”。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就在伊河两岸。 - 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;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古老的歌声在水畔响起,古老的故事在岸边演绎。水,不仅给予我们生命的能量,也赐予我们灵魂的滋养。 - 在水边,曾有过孔子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的感叹,曾有过苏轼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的豪情,也有过柳永“惟有长江水,无语东流”的愁绪。流淌的江河见证了湘君对湘夫人的一片痴情,见证了杜甫对动乱山河的满心愁绪,更不知送走了多少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”的离人。在这里,我们听到了先贤的教诲,也是在这里,我们看到了后人继承前人风骨的身影。 - 所以,在伊水之滨,我们要传承中华文明,也要追溯河洛之根,伊水之源,让这片土地上成长的孩子都能有上善若水之善,德行天下之德。 - 办学核心理念:汲伊洛传统文化,育中国德善少年 - 汲伊洛传统文化 - 育中国德善少年 - 河洛之根 - 大国情怀 - 故土烙印 - 个人彰显 - 文化之源 - 传统文化 - 河洛文化 - 文化素养 - 德善之魂 - 立德树人 - 修身养德 - 善小而为 - 文化主题:上善若水,润物无声。 - 上善若水,是一个成语,语出《老子》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(wù),故几于道。”指的是: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,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。不与世人一般见识、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,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。 - 在道家学说里,水为至善至柔;水性绵绵密密,微则无声,巨则汹涌;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。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,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,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、冲突,人生之道,莫过于此。 - 学校精神:承道继德,育人至善。开拓进取,砥砺前行。 - 学校愿景:成一方文化圣地,育一国栋梁之才。 - 育人目标:德之达人,善之美人,智之慧人,行之正人。 - 办学宗旨:理念先行,树文明新风。教学相长,养德之大成。 - 管理理念:规之以正行,导之以善行,养之以美行。 - 一训三风: - 校 训:德行天下,善成万物 - 校 风:俭以养德,勤学善思 - 教 风:润物无声容融荣 - 学 风:滴水穿石诚承成 


